第31集-二官诤道理缘
视频播放:
音频播放:
说明: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
各位菩萨:
阿弥陀佛!
问候大家身体健康、精神愉快!《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》今天要和大家谈谈“二内官诤道理缘”。这一段过去所曾经发生的事,是被收录在《大藏经》第四册,No.203《杂宝藏经》卷第2其中的第26经。
【昔波斯匿王于卧眠中,闻二内官共诤道理,一作是言:“我依王活。”一人答言:“我无所依,自业力活。”王闻此已,情可于彼依王活者,而欲赏之。即遣直人语夫人言:“我今当使一人往者,重与钱财、衣服、璎珞。”于是寻遣依王活者,持己所饮余残之酒,以与夫人。尔时此人持酒出户,鼻中血出,不得前进。会复值彼自业活者,即倩持酒往与夫人。夫人见已,忆王之言,赐其钱财、衣服、璎珞。,还于王前。王见此人,深生怪惑,即便唤彼依王活者,而问之言:“我使汝去,云何不去?”答言:“我出户外,卒得衄鼻,竟不堪任,即便倩彼,持王残酒以与夫人。”王时叹言:“我今乃知佛语为实,自作其业,自受其报,不可夺也。”由是观之,善恶报应行业所致,非天、非王之所能与。】(《杂宝藏经》卷2)
波斯匿王在佛世的时候,不是以 世尊的声闻弟子来示现,而是为了护持 世尊的正法,以国王之身来作为外护,这包括说护持、供养 世尊以及诸声闻弟子;并借著国王之身,将护一国人民前去听经闻法。其实波斯匿王当时的证量,已经是很高了,有经文为证,在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上之中有这么一段的经文:【尔时世尊告大众言:“是波斯匿王,已于过去十千劫龙光王佛法中,为四地菩萨,我为八地菩萨;今于我前大师子吼。”】(~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上)所以波斯匿王当时示现为国王之身,是示现在诸佛成佛之世来护持 世尊正法的种种菩萨相貌之一。如同 世尊在《妙法莲华经》中所曾经开示的:【诸善男子!如来所演经典,皆为度脱众生,或说己身、或说他身,或示己身、或示他身,或示己事、或示他事,诸所言说皆实不虚。】(~《妙法莲华经》卷5)
如来在世间演说经典,包括示现八相成道来利乐有情的这个过程,而其中的或说他身,或示他身,或示他事,表示说诸佛示现八相成道,不会说只有诸佛自己来示现;一定是种种因缘成熟配合的状况之下,那这就包括说,随著诸佛来示现的菩萨,就会有种种不同的面貌。譬如说 文殊菩萨、 观音菩萨、维摩诘菩萨、 弥勒菩萨的示现,各有其不同的角色;而诸声闻弟子依然是示现——因为是 世尊过去多劫所度,已久修菩萨行的菩萨。又譬如说央掘摩罗的示现,纯陀菩萨的示现,甚至于说与净饭王、摩耶夫人、耶输陀罗、罗睺罗的因缘,依然都是示现;乃至说再包括当时在世间所出现的种种的瑞相、宝藏等等,但此处无法再进一步说明,大家可以等待 平实导师的《法华经讲义》出版之后,再加以细读此段所演述之处,自可明白。这是在《法华经》卷第五〈如来寿量品〉第十六之中的经文。
回头来看这个故事的当时,波斯匿王正卧床休息的时候,听到有两个内官正在诤论著事情:其中一个人说道:“我一直都是依靠国王才能够存活的。”另外一个人则说:“我一向都没有依靠谁,是凭著自己的业力而活。”这里所说“内官”一词的意思,从经文之中的情境看来,因为既是随侍在国王身边,又可以面见王后的人,应该是如同中国古时候的宦官或是太监。波斯匿王听到这两位内官的诤论之后,也许心中就想著,正好可以借这个因缘让众生进一步了解与信受因果的道理,当然就得要施设一些方便,才可以让众生可以观察到因果的关系啊!要用什么方便呢?世间法上不是有一句话吗——“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”——就要依于世间人的所依、所信,用这样来引导众生契入真理。
所以,众生依于王,依于官,依于钱,依于势,而存而长,尤其是在欲界的人间,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道理。因为依于王、官、钱、势,就是欲啊!而有这么样一个习性的众生,才会一起生到这么样一个世界,唯除菩萨之依愿而受生的情况。就好像说,一般的众生所好乐是境界之法,所以就有人乘其所好就主张说:“我可以分身喔!也可以放无量光,这才是胜妙法;那你们想要学这个法,就得要先恭敬供养于我啊!”因此,一些好求光影的人就对其顶礼膜拜,赞叹不已;结果后来发现说,他所显示给众生所看的照片,都是人工于事后合成出来的。
又有人主张说:“我的证量是高于 释迦牟尼佛的,想要学佛法的话应当要从我而修学。”所以,一些急于想要出人头地的人,就纷纷趋之若骛;结果发现其所说的法,仍然离不开欲界之中好为人王的法,更何况可以及得上已亲证究竟世出世间法的 释迦牟尼佛呢?
又好像有人主张说:“修双身法是可以即身成佛的,而且成的是佛上佛。”所以,一些没有智慧的人就想“既然可以享受人间的鱼水之欢,又可以有佛法上的修证,处处受人供养,而且是衣食无缺,那真的是何乐而不为呢”?却不知道那只是欲界中的法,是会让人家下堕三恶道的法。
各位这么一听,就会明白这一些欲的相貌是有很多的;换句话说,这个世间的人们,会因此而迷失、下堕,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。然而真正善知识却依此而逆向操作,其目的是要拯斯民于水火,不像前面那一些人,是为了要玩弄众生于股掌之中;但这一个分际,却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,所以被骗的人还是很多的。
此时此刻波斯匿王就想“可于彼依王活者而欲赏之”,因为这是世间人所可以立刻接受的作法。于是就先派遣值班的人员去告诉夫人说:“等一下我会使唤一个人到你那里,你就赏赐给他丰厚的金钱、财物、衣服以及装饰的璎珞等作为奖赏。”随后才派遣那个说是依王而活的内官,带著国王喝剩的酒,去送给国王的夫人喝;而这位说是依王而活的内官甲,刚刚拿著酒才走出门口,鼻子就流血不止而无法再往前走,这个时候正好碰到那一位说是靠著自己业力而存活的内官乙经过,于是就委请他拿著酒去给夫人。夫人一见到送酒的人来了,忆想起国王所交代的话,赏了他许多的钱财、衣服及璎珞,叫他再回去面见国王。
波斯匿王一看受赏回来的内官竟然是另外一个人,心中深感奇怪困惑,就把那位说是依靠国王才能够存活的人找来,问他说:“我叫你把酒送给夫人,你为什么没有去呢?”这个人回答说:“我才刚一走出大王的门,鼻子就突然流出血来不能止住,所以实在无法堪任国王您交代的任务,只好央求另外一个人帮我拿著大王所喝剩的酒去送给夫人了。”
说到因果二字,这当然是唯诸佛才能够究竟了知的,以前不是常听老人家说: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。”意思是说,今世某一只鸡可以喝多少水、吃多少粒的米,都是依于前世的因而定的。借著这样一个道理来告诉我们,在今世的种种的受用,也是有前世的因的。
然而,由于一般人被社会的风气所熏习,或者是根本被作了错误的教导,以致于像经文之中内官甲的想法的众生应该是很多的;因为都会认为,有机会可以能够继续依止于国王,从此以后就不担心于吃喝之事。但是一般人不知道,能够依止于国王是当世的缘,若是没有前世修福的因来作为依凭,也没有办法受用那一分的福业,内官甲就正像是这个样子。波斯匿王就借这个因缘,要让众生得以警觉:我原本的意思是要内官甲能够在王夫人那边得到赏赐,让大家知道依止于国王的重要性,偏偏内官甲没有前世修福的因,所以拿著酒才走出门口,鼻血就流不住;内官乙却是有福之人,所以还是必须由他领受王夫人的赏赐。所以福业的能否受用,并不是国王决定、施设,还是得要依于每一个人自己往昔的业因。
这就好像说,我们可能曾经听过某甲经过一番的努力、准备,看起来今世的条件也都不错,投履历表到某一家公司应征的时候心里面就想:“那一份工作应该是非我莫属的。”没想到,等到的通知还是“本公司非常感谢您前来应征”,那么后面的内容就可想而知了。所以也就只好再接再厉,重新到别的公司去应征了。其中的一分原因就是某甲的福业还不足以获得那一份工作,而福业与之相应的人,就先得到那一份工作。当然,也许正好遇上审核履历的人是与某甲有过去世的怨仇,那么这一个部分就与福业不是有直接的关系了。所以才说因果的关系真的是错综复杂。
又好像我们常常可以看到,某丙今世经过了一些经历,然后就被说是白手起家、创造了无比的财富,接著就有人把他致富的过程巨细靡遗地记录下来,出了一本书,书名写著说《某丙致富过程的大公开》;也许它还会有一个副书名,写著什么呢?这是一本看完之后,就可以令人致富的书。假如有人真的看到这样一个书名,然后一时兴起想要来个东施效颦;结果可想而知的是因为环境、背景、心性等等种种的状况,都是不同的,即使说想要把某丙致富的过程如法炮制,也都不可能办到,更何况是也同样能够致富呢!而其最大的原因是两个人过去生的福业是不相当的,作者把副书名写得那么耸动的目的,其实只是要大家去买他的书,这样子他就可以多卖几本书而已,结果是那一本书的作者想要致富的一个手法罢了。
这里又想起另外一件相关的事情,现在我们在参加大悲忏的时候,不都也是会念这么一段偈颂:“往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瞋痴,从身语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。”这是从《八十华严经》卷40中的一段偈颂而来的,原来一开始是说“我昔所造诸恶业”,而现在大家都已经习惯“往昔所造诸恶业”的文句了。由于无始以来就一直有著贪瞋痴,所以辗转造作诸恶业,而使得今世感得种种的果报;所以就借著这样子的忏悔,希望使得自己更加清净。然而对于某一些人而言,这四句偈颂的第一句或许可以考虑改成“今朝所受诸恶果”,因为有一些人是要等到面临了恶果才会开始反省的;而这是从忏悔恶因、免除恶果的角度来看,也希望说能够改变一些还不得决定的恶业,并且不要再造相同的业因。
今天所提的故事虽然说的是有没有相应福业的状况——因为众生一向欢喜福业的受用,却不知道感得的恶果也是过去生之所为,所以提到福业的受用,也同时说说恶因的忏除。所以,从这段故事之中的描述,可以了解到一个道理——在波斯匿王已经观察到其中因果关系之时,但也知道众生不会明白或者是不信受;所以他施设的方便善巧,就是要借著两位内官交谈的因缘,想要来教化众生对因果的了知与信受。因为知道这一件事情一定会被广泛地流传的缘故,所以今天我们就能够在古德所翻译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中,也看到了这么一段的典故。
波斯匿王最后说出:“我今乃知佛语为实,自作其业、自受其报,不可夺也。”他教导国土之中的人民,之所以有种种的善恶果报,都是由于往昔已经造作的身口意三行而导致,并非诸天的天主、天神、国王的威神力或者是权力,所能给与及干预改变的。一个人今世的一切生活资粮,若说都由老天爷或是上帝所分配的话,那是会产生很多过失的;这个部分在前两集的“须摩持缕施佛”故事一开始的时候,就已经略说过了。而且更重要的是波斯匿王要令众生明白的是,这是 佛世尊早就已经宣说过的如实之语;因为菩萨之所以能够了知、信受、亲证,也都是依于 佛的功德、教化之所致。
今天就说到这里。
祝愿大家幸福健康!道业猛进!
阿弥陀佛!(章正钧老师)
本文标签:业力(10)
本文关键字:二官,业力
相关阅读
- 上一篇:第32集-四不坏净
- 下一篇:第30集-贫人须摩持缕施佛缘(下)
推荐文章
阅读排行
最新收录
讲座文稿
- 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
- 活在当下,并非心性无见
- 佛藏经卷第一
- 佛藏经卷第二
- 佛藏经卷第三
- 佛藏经卷第四
-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
- 佛说解节经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三
- 深密解脱经卷第四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五
- 种子起现行,现行熏种子
- 解深密经卷第一
- 解深密经卷第二
- 解深密经卷第三
- 解深密经卷第四
- 解深密经卷第五
- 无明罗刹集
- 供佛是累积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
- 在家菩萨对待欲望的正确态度
- 供佛的细节
- 《心经》解读
- 《心经》所说的心是什么?
- 五戒的五施与五善
- 《心经》概说
- 三福净业之“深信因果”
- 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......
- 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讲什么?
- 佛陀49年为大家说法的内容
- 关于搭衣
- 戒法常有开缘及遮止
- 八关斋戒资料整理
- 三界六道与业及解脱果的关系
- 戒能遮除烦恼
- 戒有几种?
- 僧伽有几种?云何为坏僧?
- 持咒有用吗?
- 从凡夫到成佛的52个步骤
- 禅宗“开悟”究竟是怎么回事?
- 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,一大阿僧祇劫到底是
- 修学佛道“信”很重要!--三资粮之“信”资
- 菩萨转依如来藏的功德--平实导师法语
- 亲见自住弥陀
- 「一句佛号概括事理」的真正意涵
- 声闻、缘觉圣人和 佛的十八种差别
- 什么是佛
- 如来行一切行、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
- 菩萨实现福报的方法:继承、婚姻或自己努力
- 正说无余涅槃
- 十信位修学的基础是什么?
- 《成佛之道》简介
- 仰望佛陀
- 菩萨---当满足信位,入初住位修学,快速增
- 修福报与学佛修道,到底有何关联?
- 佛陀49年为大家说法的内容
- 心解脱与慧解脱
- 引导学人快速开悟是破坏佛的正法——开悟须
- 菩萨为什么要去修证广大的福德?
- 《心经》到底在说什么?
- 定慧知见
- 定的正受
- “有情无情同圆种智”一语乃方便说法,非真
- 学佛最大的盲点就是想要了生脱死
- 什么是真正的法师
- 佛法中的智慧有几种
- 定力、定境、定相的差別
-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
- 大乘法中的善根
- 何谓“五浊”?
- 八种无福听闻佛法的众生
- 八解脱(九证法)
- 见惑与思惑
- 戒有几种?
-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,当须先求见道
- 证初果的观行
- “空”有两个含意
- 菩萨之四果
- 欝头蓝弗——以定为禅无法解脱生死
- 禅定与静虑之异同
- 何谓自利利他?
- 度众的善巧方便
- 真正的菩萨行
- 菩萨初果——须陀洹
- 菩萨二果——斯陀含
- 菩萨三果——阿那含
- 菩萨四果——阿罗汉
- 具足发起菩萨性的有情会显现出怎样的性相以
- 如何修证解脱道
- 菩萨种性何其尊贵
- 皈依后的正行
-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
- 持守菩萨戒的三个基本原则
- 如何修证四果
- 如何修证三果及初禅的发起
- 如何修证初果
- 菩萨种性的义涵?如何发起、乃至圆满菩萨种
- 如何修证声闻菩提
- 修苦圣谛断我见
- 禅宗“开悟”究竟是怎么回事?
- 在佛法上面的进步要依靠四个条件
- 你能管住自己吗?
- 烦恼的真正原因
- 何谓一心不乱?怎样如说修学入一行三昧?
- 佛法中是不是求财富就一定可以得到财富?
- 财产交税或分给子孙,算不算布施种福田
- 钱财交税或给子孙,算不算布施?
- 四宏誓愿就是自利利他!
- 三资粮之“愿”
- 定的正受
- 略说『功德』与『福德』之义涵
- 菩萨为什么要去修证广大的福德?
- 亲情、友情、爱情,乃至菩萨的悲心,都只是
- 定力、定境、定相的差別
- 五种有智慧的布施
- 释迦牟尼佛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---“疾得成
- “自觉觉他”时“得无违拒”,才是真正的无
- 如何修学真正的禅定?
- 菩萨修学忍辱的三项主要内容
- “知见立知”与“观行”的差异
- 妄想因何而生?使定力提升的关键是什么?
- 如来藏本来具足,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
- 犯五逆罪可以成佛吗?是否罪性本空?
- 对初学佛者要从何着手呢?
- 密宗对四加行之误解
- 如何看待《西藏生死书》里面的内容?
- 声闻、缘觉为什么不能称为佛?
- 何谓天魔 阴魔 烦恼魔?
- 六字大明咒的真实意涵
-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
-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?
- 十四种误会的学佛方向
-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
- 十回向位的修行
- 三贤位之十回向位
- 灵魂是不灭的吗?
- 佛教的五净肉或三净肉是什么?
- 《楞严经》中「情」、「想」什么是意思?
- 三贤位的修行,应当如何圆成进入初地的功德
- 目录 引言:缘起与五个题目
- 第一章 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第一节 永嘉大师
- 第一章 第二节《证道歌》与般若中观之关系
- 第一章 第三节 离念灵知是妄心
- 第二章 默照禅古今之差异 第一节 现代“禅
- 第二章 第二节 天童宏智正觉禅师之默照禅
- 第二章 第三节 关于大慧宗杲与天童宏智间的
- 第三章 佛法必须具足三德 第一节 解脱道不
- 第三章 第二节 佛法只有二主要道.
- 第三章 第三节 具足三德方能成佛.
- 第四章 释印顺人间佛教与佛菩提道之差异 第
- 第四章 第二节 当今台湾佛教之人间佛教弘法
- 第四章 第三节 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与佛菩提
- 第四章 第四节 真正的人间佛教
- 第五章 人间佛教的正修行,必须注意之事项
- 现场即时问答
- 跋:藉无门慧开禅师语,与当代佛门四众共勉
- 第001集 共相怨害喻--陀罗尼
- 第002集 五百陀罗尼
- 第003集 菩萨妙陀罗尼
-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
-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
- 如来有所说法耶?
-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
-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:如来藏
- 大慧禅师之心性
- 离念灵知之非
- 似即似,是则不是
- 天童正觉禅师所悟者其实不由默照而得
- 悟的六种表象
-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---永嘉大师
- 眼见佛性
- 言语道断、心行处灭的真心
- 禅宗历代传法偈
-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
- 禅宗公案是灭六见之法
- 藉无门慧开禅师语,与当代佛门四众共勉
- 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真义
- 默照禅古今之差异
-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
- 念佛现世所得十大利益
- 何谓一心不乱?怎样如说修学入一行三昧?
- 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如何讲助念的法
- 无相拜佛心得
- 无相拜佛、念佛,真好!
- 【般若信箱】关于往生的系列问答
- 确保您的权益-捐赠器官应自我保护
- 通过无相念佛,具足静中思虑的能力!
- 浅谈无相忆佛拜佛之中的掉悔盖
- 行六事法,可以往生兜率陀天值遇弥勒
- 如何看待《西藏生死书》里面的内容?
- 修学念佛法门三资粮--信愿行
- 念佛就能往生,何需受五戒、修十善?
- 毁谤大乘不生极乐
- 勿入极乐边地胎生
- 三资粮之行:三福净业之“孝养父母、奉事师
- 三资粮之信、愿
- 三资粮之行:三福净业之“受持三归”
- 三资粮之行:三福净业之“具足众戒,不犯威
- 关于种福田
- 你帮家人所选的最好保险就是学佛
- 时间的故事
- 周利盘特依教奉行,成就阿罗汉果
- 鬼神干扰母子,诵念《正觉总持咒》安宅得救
-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
- 佛法中是不是求财富就一定可以得到财富?
- 怎么改善自己未来世的福报?
- 菩萨实现福报的方法
- 《心经》到底在说什么?
- 年轻人,二十四孝,你知道几孝?
-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容易陷入痛苦中出不来?
- 为什么我们跟越亲的人越没耐心?
- 我看到的对面那个人,其实是我自己
- 如何感召智慧福德之男或端正有相之女?
- 节约不贪,则可延寿;奢侈过求,受尽则终
- 不生不灭法是宇宙的起源
- 佛法实相与物理学一致吗?
- 制约与习气
- 娑婆世界人类起源
- 将来万一有复制人类,请问此复制人有无灵性